抗精神病药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、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,通过调节多巴胺受体功能改善幻觉、妄想等症状。传统药物如氯丙嗪通过阻断多巴胺D2受体发挥作用,但易引发锥体外系反应;第二代药物如奥氮平、喹硫平、阿立哌唑等对多巴胺和5-羟色胺受体具有双重调节作用,副作用更小,还可用于情感稳定和辅助抗抑郁治疗。
抗癫痫药物通过抑制神经元异常放电控制癫痫发作,部分药物兼具情绪稳定作用。例如拉莫三嗪通过抑制钠通道和谷氨酸释放减少癫痫发作,同时被用于双相抑郁的治疗;丙戊酸钠则通过增强GABA能抑制神经传递,但可能引起代谢紊乱。
抗抑郁药通过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(如5-羟色胺、去甲肾上腺素)改善抑郁症状。SSRIs(如氟西汀、舍曲林)选择性抑制5-羟色胺再摄取,副作用较三环类药物(如阿米替林)更轻;SNRIs(如文拉法辛)则对5-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双重作用,适用于难治性抑郁。
抗痴呆药物主要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,通过抑制胆碱酯酶或调节谷氨酸系统延缓认知衰退。例如胆碱酯酶抑制剂(如多奈哌齐)可提高脑内乙酰胆碱水平,NMDA受体拮抗剂(如美金刚)则减少谷氨酸兴奋毒性。
四类药物通过不同机制作用于神经系统核心靶点,在适应症和副作用方面各有特点。临床选择需结合疾病类型、患者耐受性及代谢风险进行个体化治疗。